春潮澎湃处,奋楫扬帆时。
2025年全国两会完成各项议程,圆满落下帷幕。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代表委员,齐聚北京,共商国是。
在这支肩负重托的队伍中,闪耀着众多西工大校友的身影。他们立足自身专业领域,积极建言献策,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今天,让我们走近他们,聆听他们的创新思路和时代心声。

聚焦现代产业体系发展
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郝鹏(西北工业大学1982届本科校友)
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勇于争先

郝鹏指出,辽宁以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22个重点产业集群建设为牵动,做深做实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具有辽宁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率先走出一条以产业转型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以“辽宁之为”,担当“国之重任”,服务“国之大者”。下一步,辽宁将着力打好“硬科技突破+软环境优化+新生态重构”组合拳,打通从科教强、人才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多措并举强龙头、补链条、壮集群,构建开放、协同、富有活力的产业生态体系,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来源:《光明日报》)
吉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黄强(西北工业大学1983届本科、1990届硕士、2007届博士研究生校友)
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吉林篇章

2025年全国两会,是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十四五”规划全面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发表重要讲话,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指明了前进方向。今年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并作出重要指示,为吉林振兴发展指路引航。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奋力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科技厅一级巡视员
张永强(西北工业大学1985届本科校友)
打造“三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 培育未来产业

“未来产业将成为深度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前沿阵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全国政协委员、省科技厅一级巡视员张永强认为,河北要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加强前沿技术跟踪,制定未来产业技术创新实施方案。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依托雄安创新高地的优势,培育壮大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绿色氢能等产业,赢得发展主动权。“当创新要素在京津冀自由流动,我们就能打造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张永强表示,今年,河北省将借鉴长三角推进联合攻关的经验做法,联合京津,面向6条重点产业链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协同推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动三地中心形成合力,打造技术研发、产业培育、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
(来源:河北日报)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
樊会涛(西北工业大学1986届硕士研究生校友)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低空经济’连续两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凸显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会涛代表说,我国低空经济正以惊人的速度从商业应用、产业应用向生活服务应用快速辐射。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支持、技术的不断进步,低空经济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为社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和可能性。
(来源:国际在线、“看航空”微信公众号)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工商联主席、研祥高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陈志列(西北工业大学1990届硕士研究生校友)
民营企业只有走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成为“百年老店”

“产业体系的现代化,不仅仅是发展高科技产业,传统产业也需要现代化产业体系。民营企业要做成‘百年老店’,只有走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个方向。”陈志列表示,产业体系现代化不仅仅是发展高科技产业,传统产业也需要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面很广,不仅是采用先进技术,也有治理结构的现代化。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南京市委会主委、南京财经大学校长
程永波(西北工业大学2006届博士研究生校友)
服务粮食安全“国之大者”

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为农业现代化和粮食安全提供了科技支撑。程永波表示,更加坚定了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信心,也认识到高校应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协同创新,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粮食生产实践,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持。“作为一名粮食特色大学校长、一名科技工作者,坚定政治方向、科研方向、履职方向相统一,更好落实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讲话精神,久久为功服务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是我始终如一的初心。”
(来源:人民政协网)
聚焦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航工业型号总师
唐长红(西北工业大学1982届本科校友)
为了中国大飞机,我们“久久为功”

今年全国两会,唐长红重点关注科技发展,他建议国家应该规划更长久的重大工程,规划更扎实的基础研究项目,“让大型工程的基础‘扎根’到科研人员身上,我们的人才梯队才能持续成长”。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航工业型号总师,他深知科技发展和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航空领域的科技创新尤为如此,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根基,只有在基础研究上取得突破,才能为颠覆性技术和原创性创新提供支撑。
(来源:“看航空”微信公众号、澎湃新闻、央视新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航工业成都所总设计师
王海峰(西北工业大学1984届本科、2006届博士研究生校友)
集中力量攻坚克难 实现更大突破

政府工作报告深刻体现了我国在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坚定决心与战略布局,明确提出要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组织实施和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这要求我们必须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在原始创新上实现更大突破,全面构建自主可控的科技创新体系。同时,报告强调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优化科研生态,这将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坚实的保障。我们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勇担使命,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航空智慧与力量。
(来源: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官方微信)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航工业沈阳所首席专家
王向明(西北工业大学1986届本科校友)
为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贡献力量

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关于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提出,“加快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和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这是政府工作报告第二次提出关于中试平台建设的明确要求。作为该项代表建议的提出者和实践者,他倍感振奋、深受鼓舞。他建议,针对飞机装备的高性能、低成本、可持续、快速响应制造需求,可利用中试平台敏捷制造的技术优势,打造飞机装备分布式敏捷量产能力,以增强其供应链的强韧性和安全性。
(来源: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官方微信)
全国人大代表、中航工业首席技术专家、光电所副总工程师
蔡猛(西北工业大学1994届硕士研究生校友)
央企需体系化推进科技成果 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当前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中央企业面临政策、人才、机构、平台等多方面的挑战,急需体系化的解决方案来提升其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蔡猛表示。通过一系列措施,将会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同时,也将进一步增强中央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来源:大河网)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科协主席、重庆大学教授
潘复生(西北工业大学1994届博士研究生校友)
“科创沙盒”破科技与产业“两张皮”之困

“‘科技创新监管沙盒’是‘监管沙盒’的拓展,有望成为科技管理制度改革、提升我国创新活力、加速重大技术瓶颈的试验田和突破口。”潘复生表示,沙盒(Sandbox)原属于计算机领域的概念。这种模式,一方面保证了测试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安全性;另一方面,因为有预设的安全隔离措施,不会对系统外的数据运行造成影响。“如果能够在若干单位或区域对创新链和产业链建立‘科技创新监管沙盒’,有可能在科技创新环境和制度上实现新突破,对解决我国论文专利数量增加和产业竞争力提升不相称的问题有重要意义。”
(来源:澎湃新闻)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大同大学生态碳汇教育部工程中心主任
赵建国(西北工业大学2006届博士研究生校友)
科技新材料,守护生态美

现在我们团队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把新材料用在传统的农林业上。我们山西大同的植被条件不是特别好,我希望通过我们的技术,增加它的植被覆盖率,让它在困难立地条件下,恢复植被,再造秀美山川,为咱们国家的“双碳”目标做贡献。
(来源:人民网)
聚焦低空经济新兴产业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科为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周曙光 (西北工业大学1986届本科校友)
建设好低空经济“四张网”

过去一年来,中国在低空经济探索中持续取得新进展,相关产业社会关注度日益增高。周曙光建议,发展低空经济,应统筹解决好安全、效率、成本三方面问题,将空域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实现可通达、可监管、可运营。具体看,就是要统筹建设好低空经济“四张网”,包括配套物理设施的“设施网”、低空感知及通信的“空联网”、数字空域及操作系统的“航路网”、数字化管服系统的“服务网”。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全国政协委员、中航工业首席技术专家
李志强(西北工业大学1986届本科校友)
自主创新铸就强国之翼 智能制造开启航空新篇

航空制造业在保障国家产业链安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用“自主创新”“智能升级”“低空经济”三个关键词勾勒2025年中国航空发展蓝图。在他看来,2025年将是航空制造业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一年,通过自主创新、智能升级和低空经济的发展,我国航空制造业将迎来新的辉煌,为国家产业链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
(来源:《中国航空报》)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
吴仁彪(西北工业大学1989届本科、1992届硕士研究生校友)
推进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发展

无人机技术正在不断发展和创新,它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无人机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便利,但侵入机场净空的黑飞无人机会给航空安全带来严重隐患。”吴仁彪表示,“要防止‘现在一哄而上,将来一哄而下’的现象发生,发展低空经济要因时因地制宜,条件好的地方可以先发展,不要全国各地一起交学费。
(来源:中国民航报)
全国政协委员、龙门实验室院士工作室主任、中航工业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科技委委员
羊毅(1996年在西北工业大学学习一年)
低空经济进入黄金期

2025年低空经济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心剂。羊毅表示,当前发展低空经济要从空域开放与管理、安全保障、技术创新和市场驱动等方面协同发力,推动应用规模化。同时,安全保障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当低空飞行器”满天飞“,如何去合理安全管控就成为重要课题。此外,在通用机场的建设中,还要注意规划或增加对于低空飞行器管制管控的基础设施。
(来源:顶端新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原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李养民(西北工业大学2002届校友)
低空经济仍有待爆发

低空经济的发展潜力巨大,要推动其高质量发展,需从国家政策支持、行业规范完善,以及资源配置和整体运营建设等方面协同发力,助力低空经济迈向新高度。李养民指出,万米以上的民航经济和千米之下的低空经济有很多领域可以相互借鉴,民航运输经济和低空经济的相同点:安全都是底线红线,都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来源:中国民航网、第一财经)
聚焦文物保护及文旅产业
全国政协常委、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
李群(西北工业大学2006届博士研究生校友)
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 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为进一步加强城市更新中的文物保护,建议提高认识,严格贯彻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加强部门协同合作,强化城市更新中的文物保护管理要求;并对好经验、好做法进行推广,营造全社会保护文物的良好氛围。”国家文物局将不断强化系统观念,加大工作协同力度,着力构建以文物资源为核心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共同将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完整保护好、传下去。
(来源:人民网)
全国人大代表、无锡拈花湾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国平 (西北工业大学1999级校友)
加速把文旅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5年工作任务的第一个要点,并明确指出要“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吴国平建议,鼓励文旅企业与科技企业合作或向科技型文旅企业转型,同时加速把文旅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吴国平分析认为,科技与文旅深度融合,不仅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更是助力文化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的重要抓手。
(来源:中国经营报)
全国人大代表、大唐西市集团董事局主席
吕建中 (西北工业大学2003届硕士研究生校友)
加快解决文旅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在文旅市场繁荣发展的背后,文旅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仍制约着产业提质升级。为此,吕建中建议,通过优化产业生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针对行业问题,吕建中围绕金融产品创新、融资工具拓展、政策扶持升级三个维度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
(来源:华夏时报)
聚焦人才成长成才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刘代军(西北工业大学1994届本科、1997届硕士、2000届博士研究生校友)
培养AI+低空经济复合人才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发展高度依赖复合型、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结合行业需求与现有短板,他建议,优化学科布局,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在高校增设低空经济交叉学科,融合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物流管理、法律等学科,培养“技术+管理+法规”复合型人才。重点建设无人机工程、低空交通管理、航空金融保险等新兴专业。联合行业协会制定无人机驾驶员、低空飞行调度员、航空器维修师等职业标准,推动“学历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双证融通。同时,他还表示,该校提出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拟在2026年实现从郑州航院更名到郑州航空航天大学的跨越。
(来源:南方都市报 河南日报)
全国政协委员、空军工程大学教员
吴德伟(西北工业大学2005届博士研究生校友)
构建“大思政”格局“

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作为一名军校教员,吴德伟表示,“‘大思政’格局落地生根,要凝聚最大共识,让思想政治教育从‘专人之事’变成‘人人之事’,使铸魂育人工程从‘专课之责’变成‘课课之责’。”
(来源:解放军报)
全国人大代表、空军工程大学教员
古清月(西北工业大学2007届硕士研究生校友)
人才是引领新质战斗力发展的重要资源

“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是加快新质生产力转化、新质战斗力提升的重要支撑。”来自空军工程大学的古清月表示,要针对性提高官兵能力素质,加强现代科技尤其是军事高技术、新型武器装备以及新型作战力量岗位所需的知识学习和技能提升,确保人才专业能力同新质战斗力建设要求相匹配。
(来源:北青网、中国军视网)
让我们为全国两会上的西工大人点赞!